预审阶段,有哪些可以做的事?
文 | FreeCity (转载请注明出处)
关注公众号:行走的审计汪
知乎专栏:行走的审计汪
01
引 言
每年的9-12月,是对审计客户的预审阶段。
关于为什么要预审,哪些客户需要预审,预审要做什么,有哪些注意事项,今天不妨来和大家聊聊,也欢迎大家的想法和建议。
02
什么是预审?
预审,顾名思义,就是预先审计。也就是对我们年报要审计的客户,提前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审计取证。
由于国内的年度审计,资产负债表日是12月31日,因此每年的1月-5月,都是年审的集中期间。上市公司则集中在每年的1-4月。
而上一年的9-12月,就是预审的期间。如果再提早到8月之前去做预审,那所接触的财务数据,占年度财务数据的比例就过低。
所以预审最早,一般也是在9月份开始进行的。
当然,对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以及公开发布的财务信息的关注,是贯穿于全年的,而不仅限于预审期间和年报期间。
03
预审的目的
关于为什么要进行预审,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:
方便会计师了解公司年度的财务情况,识别重大错报风险,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。
尤其是一些较大的集团审计,预审有利于提前布局,将审计资源安排在合适的地方。
提前取证、提前执行部分程序,比如:
在年审期间,我们会提起做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测试等程序,还包括一些可以执行的实质性程序比如销售合同的核查,销售原始单据的检查等。 这些程序的执行,一方面能帮助我们识别风险,一方面也能有效减少年审期间所需要执行的工作。 有些程序需要在接近资产负债表日执行,比如存货的监盘、在建工程的盘点等。
过了资产负债表日,由于存货在流动,在建工程在变化,我们就无法取证资产负债表日的真实情况。
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(倒推或者顺推)达到,但接近资产负债表日执行这些程序是最佳的。
04
哪些情况下需要预审?
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需要预审,本质是考量投入和产出。
预审是一个审计团队,基于自身的客户情况,为了综合安排年报的审计工作,在资源时间的考量下,所做的安排。
如果有时间有人员,会对较多客户提前进行预审,这样使得工作强度相对更平滑一些。
如果时间人员紧张,则先对必须要进行预审的单位进行预审,预审的范围可能缩小一些。
这里面具有弹性而非一成不变。
具体来说,这些情况是必须要进行预审的:
具有较大审计风险的客户,或者需要执行控制测试的客户,一般来说,上市公司基本都需要预审。
上市公司如果属于集团公司,则母公司和重要子公司需要预审,特殊情况的组成部分需要预审。
IPO客户,结合IPO客户所处的阶段,来考虑是否要进行预审。
有些IPO客户还在初步的发展阶段,规模也较为简单,可以不预审,有些IPO客户已经在申报阶段了,需要进行预审;
资产负债表日的盘点工作,只要存货对报表具有重要性,需要采取存货监盘程序的单位,一般我们都会在资产负债表日,安排好盘点工作。
当然,这可能也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审工作内容。
一些小规模小体量的客户,审计风险较小的客户,年报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也不紧急的客户,都可以考虑不提前做预审。
因为对于这些企业而言,预审所获取的效益可能低于所支付的成本,所以不做可能更为合适。
05
预审主要做哪些工作?
预审阶段,主要做哪些工作?
首先,制定好预审的工作计划,包括预审范围和预审人员,这部分计划基于前述的预审目的而展开。
然后,主要执行的工作包括:
1. 风险评估:
更新对公司的情况了解,包括公司本年度的业务情况,所面临的周遭环境的变化,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变化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等,也就是对公司的了解有一个感性的全方位的更新认识。
这部分工作实务中常流于形式,可能因为部分公司的变化可能不明显,也有可能因为能够胜任这部分工作的人员不足,公司的配合度较低等,或者说大家对这部分的重视程度不够,过分关注具体的程序而非这些非财务信息的了解。
2. 控制测试:
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预先的测试。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关键控制点的测试。
这部分也较为流于形式,因为公司的内部控制一般来说不太会有较大变化,而大家也没有仔细去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更新等,导致对于这部分的变化不敏感也不够重视。
而对于这部分的关键控制点的测试,大家会比较重视原始单据的获取和记录,而非结合业务串联起这些原始单据,来考虑单据是否合理,控制是否有效等。
有的时候,有些控制,可能就是后置,关键控制点实际是没有被有效执行的。
3. 部分实质性程序:
实质性程序也关注非常细节的内容,比如对1-9月的凭证进行抽样然后测试记录。
这些程序如果未融入前述的两点内容,则更多是为了执行而执行。
在预审阶段可以做的比较有效的实质性程序,包括:
① 收入业务的了解
基于对收入确认的穿行测试和控制测试的执行基础之上,进一步去识别本期新增的客户、本期增长较多的客户、本期收入和应收款的变动出现较大背离的客户; 然后对这些客户先做基本的背景调查,交易的取证,在预审阶段就去关注这部分收入确认的真实性。
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
收入是财务舞弊的重灾区。关注好收入确认的重大错报风险,就是做好了风险识别的关键一步。
同时,对新增业务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,也要结合准则来做一个较为全面而前置的判断。
② 成本费用的关注
比如关注成本费用和收入相比的变动情况,是否相配比,那部分成本费用有较大的增长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,是否有真实的原始单据做支撑?
③ 关注资产负债的状况
虽然资产负债更关注资产负债日的情况,但我们可以通过预查时点的状况来提前预判。
我们也可以关注资产负债的变动,来关注是否存在可疑的地方,对于这些可疑的地方,主要考虑两个方面:
是否有合理业务依据;是否有真实原始单据?
这些都是预审阶段应该重点去做的内容。
大家也可以结合目前的预审工作,来看看是不是偏离了重心和主轨道,流于形式的去做一些所谓的程序了。
程序固然是必做的,但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内在逻辑。
06
预审的注意点
预审的注意点,其实结合预审的目的和预审要做的工作,就会大概有所了然:
注意和年报之间的衔接:预审是为了更好的执行好年审工作,所以要发挥它的使命,才可以效益最大化,这样投入的成本才能相应有效。
和年报的良好衔接,体现在这2个方面:
① 识别实际已经存在的审计风险,可以提前做风险应对,而非到年报了再来做,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;
② 提前做好部分审计工作,减少年报忙季的工作量;
这里,就要注意:
执行工作的连续性,比如所获取的资料,所执行的程序,较多工作由于涵盖的会计期间尚不完整,后续都需要年审期间来补充完整; 所以这部分要做好表格的归整以及延续,不要3个月后去做年报审计时,发现这也没了,那也没了,一切都要从头再来。
07
总结
这就基本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有关预审的一些事儿。
预审这件事,本质用途是提早预判审计风险,提前做部分审计工作用来平滑年报集中的工作强度。
它需要客户的理解和配合,需要项目组对此的正确认知和执行,需要考虑相互投入的成本以及产出。
而我们处于哪个位置,承担哪些职责,需要发挥怎样的作用,也就一目了然了。
当你的认知提升之后,接下来就是执行层面的事情了。实际的执行过程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和反馈。而我们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,不断学习和进步的。
希望本文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有想法,要分享的朋友,欢迎留言。
相关好文推荐:
同一控制下合并付费合集推荐:
340+文章(干货)分类集锦:
精华资料获取:
审计汪付费咨询:
最后,我用心写的每一篇文章,当然都很希望被你们看到,得到你们的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的任何评价。
所以,赶快标记下我们吧,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: